上犹电脑信息网我们一直在努力
您的位置:上犹电脑信息网 > 电脑怎么了 > 怎么清理垃圾-身体“垃圾”超标的7个信号!记住4个妙招,垃圾清理很简单

怎么清理垃圾-身体“垃圾”超标的7个信号!记住4个妙招,垃圾清理很简单

作者:上犹日期:

返回目录:电脑怎么了

不合理的生活方式,会让身体囤积垃圾,不及时清理,当心疾病上门。


7个信号提示身体“垃圾”超标

1.便秘:肠道“垃圾”超标


从食物进入消化道到最终排出,需要大概1~2天。如果排便的间隔时间大于3天,可能会出现便秘。


长期便秘,就让大量的食物“垃圾”堆积在肠道里,继而引发肠胃不适。


2.肥胖:血液“垃圾”超标


脂肪、胆固醇、蛋白质、糖分等是人体每天必需的营养,但如果摄入过量,就变成了一种“垃圾”。


这些物质积累起来,会让血液粘稠、动脉硬化,还容易引起气喘、心悸、内分泌失调、心血管疾病等。


3.痤疮:皮肤“垃圾”超标


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。


微量元素缺乏、精神紧张、不合理的饮食都有可能让皮肤代谢失调。“垃圾”物质堵塞毛孔和毛囊,就会引发痤疮。


4.口臭:脾胃“垃圾”超标


有些人天天刷牙,还是去除不掉口臭,这可能就是脾胃“垃圾”超标的一个信号。


脾胃弱的人,消化功能就不好,食物分解不完全,残渣总是残留在胃里,就会散发出臭气,上升到口腔里。


5.黄褐斑:肝脏“垃圾”超标


肝脏是分解酒精、药物和营养的重要器官,如果肝脏“垃圾”超标,首先会导致内分泌失调,让皮肤长出黄褐斑。


过量的酒精、药物分子和多余的脂肪等,都是肝脏“垃圾”的重要来源,如果不及时消除,甚至会出现类似于中毒的症状。


6.咳嗽:肺部“垃圾”超标


长期吸烟,或者长期生活在空气质量不好的地方,以及长期从事灰尘较多的工作等,都会让人的肺部吸入大量有害物质。


一旦肺部这些“垃圾”超标,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咳嗽、痰多,这是机体自身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,是肺部在努力自我清洁的表现。


但咳嗽只是治标不治本,解决问题还是需要戒烟,呼吸新鲜空气,并且清除“垃圾”、保养肺部。


7.牙齿变黑:口腔“垃圾”超标


健康的牙齿是米白色的,如果口腔里的细菌和食物残渣太多,会粘在牙缝、牙根处,让牙齿表面慢慢变黑,刷也刷不掉。


这就提醒你要勤刷牙、定期洗牙了,如果程度严重,还要寻求医生的帮助。


4步清洁法,打扫身体卫生

1.以水为剂,“清扫”肠胃


其实清扫肠胃“垃圾”的最佳清洁剂,就是白开水。


如果出现了便秘,除了要增加蔬果摄入量外。健康人每天少量多次饮用2000毫升的水,就可以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,润滑肠道帮助排便。


也可以每隔一周选择某一天减少饭量,多喝水来“冲洗”肠道,排出废物。


2.呼吸吐纳,“清洁”心肺


肺部有一定的自我清洁能力,只要待在空气清新、干净的环境里,它就能慢慢排出“垃圾”。


你还可以用深呼吸运动来缓解不适,加快“清洁”的过程。最好的方法是每天到空气较好的公园里,常做腹式呼吸。


3.运动发汗,“清洗”皮肤


皮肤主要通过出汗的方式排出“垃圾”。


调查研究发现,每周经常流汗运动的中年人,其死亡率比少运动、不运动人群低25%,肺活量高10%,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低17%,寿命也能延长5~7年。


不过,运动强度要合理,出汗适度即可。还要注意及时保暖,勤洗澡、勤换衣。


4. 巧食化瘀,“清理”血液


不健康的饮食给血液带来“垃圾”,想要清理它们,也应该从饮食入手。


首先要减少摄入高塘、高盐、高热量的食物,多吃绿叶蔬菜、低糖的水果。其次要控制食量,保持按时按点的规律饮食习惯,切忌暴饮暴食。


通血脉、清五脏,常揉这一处

揉肚子的技巧:平躺放松,将两只手搭在一起从右下腹开始,沿着顺时针的方向,绕着肚脐揉肚子。按摩时一定要轻柔,力量要适中,由轻到重,微微感觉到腹部发热为宜。


揉肚子好处多多


  • 消食:脾经、肝经和肾经,通过摩腹可以达到调节肝、脾、肾三脏功能的作用,让身体里“痰、水、湿、淤”的积聚自行散开。
  • 消除便秘:每天早上躺在床上揉一揉肚子,可促进肠内容物流通。
  • 防治胃肠病:胃肠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也是人体最大的排污站,每天晚上揉揉肚子,是防治胃肠病最简单、最有效的选择。
  • 增强抵抗力:经常给孩子摩腹,具有健脾消食、促进食物营养成分吸收的作用,还可以增强体质。

相关阅读

关键词不能为空
极力推荐
  • 12306怎么改签-2018最新火车票退改签规则

  • 《今日头条》(www.toutiao.com)是一款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,它为用户推荐有价值的、个性化的信息,提供连接人与信息的新型服务,是国内移动互联网领域成长最快的产品服务之一

电脑蓝屏_电脑怎么了_win7问题_win10问题_设置问题_文件问题_上犹电脑信息网

关于我们